梯棚作為外牆維修、裝修時的重要臨時設施,既要提供安全的攀爬通道,又要承托施工人員與工具。在香港的舊樓維修、新樓裝飾工程中,梯棚的選擇與搭建直接影響施工效率與安全。本文將詳細拆解梯棚的類型、材料選擇、搭建流程及價格範圍,助你全面了解這類實用設施。
梯棚的分類主要依據使用場景、移動性及結構特點,常見類型包括:
固定式梯棚:
直接與建築主體固定(如通過膨脹螺絲與牆體連接),適合高層外牆長期維修(如 3 個月以上工程)。骨架多為重型鍍鋅鋼,梯架與棚架一體化,踏板間距固定(約 30cm),承載力強(單層可承重 500kg 以上)。優點是穩定性高,缺點是拆卸後需修補牆體固定點。
活動式梯棚:
底部帶萬向輪,可靈活移動,適合低層外牆(3-5 層)短期作業(如補漏、刷漆)。骨架多為鋁合金,重量輕(單組約 50-80kg),可折疊收納,移動時需鎖定輪子防打滑。優點是靈活性強,適合多處分散施工。
竹製梯棚:
傳統工藝製作,以毛竹為骨架,竹片為踏板,綁繩固定。成本低,適合臨時性、輕作業(如檢查外牆裂縫),但抗風性差,香港規定高於 3 層的工程不建議使用,且需每周檢查綁結處牢固度。
組合式梯棚:
由標準化模塊組裝而成,可根據工程需求調整長度與高度(如拼接成 L 型、U 型),適合外牆有凹凸結構(如陽台、�飄窗)的複雜場景。骨架多為鍍鋅鋼管,踏板可選鋼質或防腐木板,靈活性與穩定性兼備。

梯棚的材料需兼顧承重、防鏽、輕便性,核心材料及選擇要點如下:
梯棚搭建需遵循「安全第一、分步組裝」原則,標準流程如下:
現場勘察與規劃:
測量外牆高度、作業範圍,標記地面承重點(避免在樓梯、管井上方搭建),確定梯棚傾斜角度(與地面夾角約 75°,確保攀爬舒適)。臨街工程需提前申請臨時佔道許可,設置警示欄。
材料檢驗與準備:
檢查骨架是否變形、鍍鋅層是否完好,踏板無裂紋,連接件齊全。高層梯棚需額準備防墜器、安全網(網眼≤10cm),活動式梯棚需檢查輪子制動功能。
基礎固定:
固定式梯棚在地面打孔,用膨脹螺栓固定基座(深度≥10cm);活動式梯棚需鎖定輪子,底部墊實木板(避免傾斜);竹棚需將底部竹桿埋入地面 20cm,澆灌水泥加固。
框架與梯架組裝:
先豎立主骨架,用水平儀校準垂直度,再安裝橫桿(間距≤1.5m),然後組裝梯架(踏板間距 30cm,兩側設扶手)。組合式梯棚需按模塊順序拼接,確保接縫緊密。
安全設施安裝:
在梯棚頂部與作業層安裝護欄,外側掛安全網,踏板邊緣貼反光條(夜間施工用),入口處懸掛「必須繫安全帶」警示牌。
試驗與調整:
施工人員輕踩踏板測試承重,晃動骨架檢查穩定性,調整底部墊塊確保無傾斜,全部合格後方可交付使用。

梯棚價格受材料、規格、人工影響,香港市場詳細價格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