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1-12
瀏覽次數:
你有沒有想過,那個放在客廳角落、長得像個小太空艙的HomePod,裡面到底藏了什麼魔法讓它發出如此震撼的聲音?說實話,我也很好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場HomePod的「手術台之旅」,揭開它神秘面紗下的硬核真相。放心,我們不會真的動手拆你家的音箱,但會把拆解的精華一次過呈現給你。
HomePod系列:兩代同堂的音響哲學
先來快速了解HomePod家族。蘋果在2017年推出了第一代HomePod,這傢伙可是個「音質派」,搭載了強大的A8處理器(對,就是iPhone 6同款的那顆),配備了7個高音單元和1個低音單元,號稱要挑戰專業音響品牌。不過,可能因為價格和生態系統的限制,第一代HomePod最終停產了。隨後登場的是HomePod mini,身材小巧,價格也更親民,雖然音質無法與老大哥媲美,但智能家居助理的角色扮演得更出色。
而2023年亮相的第二代HomePod,則可以看作是在體積、音質和成本之間找到了一個新的平衡點。它比第一代略小一些,高音單元從7個減少到5個波束成形單元,但搭配1個高振幅低音單元,並用上了更先進的Apple S7芯片,引入了更多計算音頻技術來優化聲學表現。
表:HomePod 系列主要規格對比
規格項目 | HomePod (第一代) | HomePod (第二代) | HomePod mini |
|---|---|---|---|
處理器 | Apple A8 | Apple S7 | Apple S5 |
高音單元 | 7個號角高音 | 5個波束成形高音 | 1個全頻單元 |
低音單元 | 1個向上發射的低音單元 | 1個高振幅低音單元 | 2個被動輻射器 |
麥克風 | 6個麥克風陣列 | 4個拾音麥克風 | 未明確提及 |
電源線 | 不可拆卸,約2米長 | 可拆卸的8字線 | Type-C接口,未內置電池 |
拆解見真章:內部結構大揭秘
好了,熱身完畢,現在正式進入拆解環節。拆開HomePod需要耐心和技巧,因為它的外殼幾乎找不到一顆明顯的螺絲。
從「皮膚」到「骨骼」:HomePod整個身子被一層無縫透聲織網包裹著,這層網布不僅好看,還能有效防塵並讓聲音順暢穿透。費勁揭開這層「衣服」後,你會發現裡面還有一層更細密的彈性織網,可謂是雙重防護。它的頂部是一塊背光觸控板,下面隱藏著由多達37顆RGB LED組成的燈陣,用於顯示Siri的各種絢麗動效。
大腦與神經中樞:主板。擰下各種隱藏的螺絲和橡膠塞,我們就能看到HomePod的「大腦」——主板。第一代HomePod的核心是蘋果A8處理器,搭配電源管理芯片和USI的WiFi+藍牙模塊。而第二代HomePod則升級為Apple S7芯片,這顆基於7nm工藝的處理器算力更強,功耗更低,負責處理所有複雜的計算音頻任務,比如實時聲學建模和空間音頻計算。主板上還佈滿了各種芯片,比如觸摸檢測芯片、RGB LED驅動器、降壓轉換器等,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強勁的心臟:電源與功放。HomePod的音質離不開強勁的供電和放大系統。它的電路板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中間的AC-DC電源模組和外圈的功放電路。電源部分由台達等大廠代工,用料非常紮實,元件之間填充了黑色硬質膠水用來抗震,確保在大動態音樂下工作穩定。功放部分,第一代HomePod為7個高音單元和1個低音單元配備了8個獨立的放大器(7個SSM35158用於高音,1個PowlRaudio放大器用於低音),每個聲道都能得到精準的驅動。第二代HomePod則為5個高音單元配備了5顆ADI的SSM3515 D類音頻放大器。這種為每個揚聲器配備獨立功放的設計,在同類產品中並不多見,是出色音質的基礎保障。
發聲的核心:揚聲器單元詳解
音質好不好,最終還是要看發聲的單元。
低音單元:HomePod的低音單元是個「重量級選手」,重量佔據了整個音箱的一大半。它採用高振幅設計,擁有長衝程的紙盆和巨大的磁鐵,旨在產生深沉有力的低音。為了減少腔體共振,它的固定腳採用了橡膠材質緩衝墊,與腔體連接處還設置了多層緩衝材料,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
高音單元陣列:第一代HomePod底部環繞布置了7個號角高音單元,每個都有獨立的共鳴腔。第二代則調整為5個波束成形高音單元,通過波束成形技術,可以將直達聲精準聚集至房間中央,同時將環境聲分散到牆面反射回來,從而營造沉浸式的空間音頻體驗。這些高音單元通過黃銅接線端子固定在功放板上,確保連接的可靠性。
智能的耳朵:麥克風與傳感器
HomePod能聽懂你的指令,靠的是內置的麥克風陣列。第一代有6個麥克風組成陣列,用於遠場語音拾取和音頻波束成形。第二代則搭載了4個拾音麥克風。此外,還有一個專門的麥克風用於監聽低音單元的聲音,進行實時校準,確保低音表現始終精準。第二代HomePod還新增了溫度和濕度傳感器,可以監測室內環境,用於智能家居自動化。
個人觀點與總結
拆解完HomePod,我個人的感覺是,蘋果在聲學結構設計和計算音頻的結合上,確實下了狠功夫。它不像一些傳統音箱那樣一味堆料,而是通過強大的芯片算力、多個傳感器實時收集環境數據,再精細地控制每一個發聲單元,來實現自適應的優異聽感。這種「軟硬結合」的思路,正是蘋果的典型風格。
當然啦,它的生態系統相對封閉,但如果你深度融入蘋果世界,HomePod帶來的無縫體驗確實令人稱讚。從拆解中也能看到,無論是大量的緩震材料、密封處理,還是豪華的元器件,都體現了蘋果對做工和品質的追求。簡單說,HomePod更像是一個用現代科技武裝起來的「音響發燒友」,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智能喇叭」。
常見問題(FAQ)
HomePod拆解後還能還原嗎?
極其困難。HomePad內部結構複雜,使用了大量膠水、特殊的卡扣和隱藏螺絲,強行拆解很容易對外觀和內部結構造成不可逆的損傷,且重新組裝後難以保證原有的氣密性和聲學性能。不建議普通用戶自行嘗試。
HomePod為什麼那麼重?
主要重量來自於那個巨大的低音揚聲器單元,其內部使用了大型磁鐵和重型的金屬框架(T鐵),以確保低音表現的穩定和紮實。低音單元的重量幾乎佔了整個音箱的一大半。
HomePod和HomePod mini音質差距大嗎?
差距明顯。HomePod擁有多個高音單元和大尺寸的低音單元以及獨立功放,聲音的規模感、動態範圍和低音下潛深度遠勝於只使用一個全頻單元和被動輻射器的HomePod mini。HomePod更適合對音質有要求的用戶。
HomePod的電源線可以更換嗎?
第一代HomePod的電源線是不可拆卸的,約2米長。而第二代HomePod改進了設計,採用了可拆卸的「8」字型電源接口,方便用戶更換不同長度的線纜。HomePod mini則是內置了一根不可拆卸的Type-C線纜。
HomePod頂部的燈光是怎麼實現的?
它不是一塊簡單的屏幕,而是由多顆RGB LED燈組成的陣列(第一代19顆,第二代37顆),通過導光板均光,並由專門的驅動芯片控制,從而顯示出豐富的Siri動畫和色彩效果。
whatsapp:
00852 37264282
cs@scaffoldingcompanyh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