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1-07
瀏覽次數:
每年正月十五,香港家庭總會出現這樣的情景: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清點著春節期間收到的利是,臉上洋溢著期待的笑容。為什麼利是不能隨收隨拆?這個傳統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智慧?拆利是習俗不僅是廣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體現了人們對新年運勢的祈願和講究。
何謂「利是」:在香港和廣東地區,紅包被稱為「利是」,亦寫作「利市」或「利事」,寓意大吉大利、好運連連。這個稱謂源自《易經》,帶有本少利多的意思,而「利市」一詞更在元代《俗諺考》中出現,指為了吉兆而向主家討個利市。
壓歲驅邪的古老傳統:拆利是習俗與壓歲錢的起源密切相關。傳說古代有一種名叫「祟」的小妖,會在大年三十夜摸小孩的頭,導致孩子發燒變傻。為防「祟」傷害孩子,長輩會用紅紙包著銅錢放在孩子枕邊,因「祟」與「歲」發音相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
「拆利是日」的設定邏輯:傳統上,人們認為正月十五標誌著農曆新年正式結束,在這一天之前不拆利是可以避免過早「散財」,有助於聚集財氣。也有些觀點認為可以在初七「人日」拆利是,因為這天是所有人的生日,利是錢可視作生日禮物。
最佳時間:普遍認同的正確拆利是時間是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被視為「拆利是日」。正月十五預示著農曆年過完,此日拆利可避免正月裡財運消散。
具體操作步驟:
收集所有春節期間收到的利是,確保沒有遺漏
在正月十五當天,與家人一起進行拆利是活動
小心拆開利是封,避免損壞,利是封可留作紀念或回收利用
清點金額,記錄下來作為參考
注意事項:
避免提前拆開:提前拆利是被認為可能「放走」好運
不宜當面拆開:收到利是時不應當面拆開,這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
金額不比較:拆利是後不應與他人比較金額多少,這違背了利是傳遞祝福的本意
婚姻狀況為準則:香港派利是的傳統與內地不同,以婚姻狀況為標準,而非年齡。只有在已婚人士才需要派利是,未婚人士無論年齡多大都可以收利是。
金額講究:香港利是金額一般不大,多為20元、50元,少見百元大鈔。金額通常為雙數,寓意「好事成雙」,但忌諱「4」字,因粵語中與「死」諧音。使用新鈔票派利是,象徵新年新氣象。
廣泛派發對象:香港人派利是的範圍十分廣泛,除了親友,還包括大廈保安、公司同事、酒樓服務員等。這種習俗體現了香港社會的包容性和分享精神。
元宵彩燈會:香港各地在元宵節期間會舉行彩燈會,如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廣場的元宵彩燈會規模最大。這些活動為拆利是日增添了濃厚的節日氛圍。
新界圍村的獨特習俗:新界部分圍村保留著「燈」與「丁」諧音相近的傳統,元宵節在宗祠掛燈寓意添丁。粉嶺圍彭氏等村落還會舉行「太平洪朝」祈福儀式,包括「搶雞毛」和「扒船」活動。
佛山「行通濟」:臨近香港的佛山地區,元宵節有「行通濟」的習俗,人們帶着風車、風鈴和生菜走過通濟橋,祈求一年順遂。
在我看來,拆利是習俗不僅是簡單的拆紅包行為,更是維繫家庭和社會關係的重要紐帶。這種傳統習俗體現了三大現代價值:
文化傳承的載體:拆利是習俗將古老的節日儀式代代相傳,增強了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在全球化背景下,這種獨特的文化標識顯得尤為珍貴。
家庭互動的契機:全家一起拆利是的過程創造了珍貴的家庭互動機會。在數位化時代,這種面對面的交流有助於增進家人間的感情聯繫。
理性消費的培養:延後拆利是教會孩子延遲滿足的重要性。同時,合理規劃和使用利是錢也是培養財務管理能力的起點。
隨著社會發展,有人質疑這類傳統習俗是否過時。但我認為,正是這些充滿寓意的儀式,為我們快節奏的生活提供了難得的停頓與反思空間。拆利是習俗的延續,不僅是對傳統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美好期許。
1. 為什麼香港的利是金額一般不大?
香港利是講究「意頭」而非金額大小,金額不高但派發範圍廣,體現分享精神。
2. 未婚人士需要派利是嗎?
按照傳統,只有已婚人士需要派利是,未婚人士無論年齡均可收利是。
3. 如果錯過了正月十五拆利是怎麼辦?
可在之後的日子補拆,但最好在正月內完成,以遵循傳統。
4. 拆完的利是封應該如何處理?
建議回收利用或妥善保存,體現環保意識。
5. 各地拆利是習俗有何不同?
香港多在正月十五拆利是;廣州等地也有類似習俗,但具體實踐可能略有差異。
whatsapp:
00852 37264282
cs@scaffoldingcompanyh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