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00852 37264282
whatsapp:60540383
企業郵箱:cs@scaffoldingcompanyhk.com
行業資訊

News Center

當前位置: 首页 > 行業資訊

九龍城寨清拆,歷史回顧與公園變遷全記錄

發布時間:2025-11-07

瀏覽次數:

你知道香港曾經有一處被稱為「三不管」的神秘區域嗎?九龍城寨的清拆不僅是城市發展的轉折點,更是香港歷史中一段充滿爭議的記憶。這座位於九龍東北角的圍城,從清朝軍事據點演變成無政府狀態的飛地,最終在1990年代徹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今日的九龍寨城公園。本文將深入探討清拆的背後原因、具體過程,以及這片土地如何從密集的灰色迷宮蛻變為綠色空間。

九龍城寨的歷史背景與爭議起源

九龍城寨的歷史可追溯至宋朝,最初作為鹽場駐軍據點。1847年,清政府為抵禦英國擴張,修建花崗岩城牆,設立「九龍寨城」作為軍事要塞。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簽訂後,寨城在法律上仍歸清朝管轄,但因主權爭議陷入「三不管」狀態——中國未實際治理、英國無法介入、港英政府無權管理。這種獨特地位使其成為犯罪溫床,也埋下日後清拆的伏筆。

為什麼必須清拆?三大核心原因解析

清拆決策並非偶然,而是基於以下關鍵因素:

  1. 1.

    公共安全危機:城寨內建築未經規劃,非法僭建嚴重,350多棟樓宇緊密相連,通道狹窄如迷宮。缺乏消防設施導致火災風險極高,例如1950年的大火曾摧毀數千間棚屋。

  2. 2.

    衛生與健康隱患:僅有8條公共水管且被黑幫壟斷,居民需付費取水;垃圾堆積、污水橫流,傳染病傳播風險居高不下。

  3. 3.

    主權問題終結: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兩國協議透過清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為香港回歸鋪路。

個人觀點:清拆雖中斷了城寨的自治文化,但從公共衛生角度來看,這是城市現代化的必要之舉。

清拆時間線與關鍵事件

清拆過程歷時多年,可分為三階段:

  • 1987年1月:港府宣布清拆計劃,並設立補償基金,居民平均每戶獲賠38萬港元。

  • 1991-1993年:大規模遷移居民,約3.3萬人遷至觀塘彩霞邨等地;1993年3月啟動拆除工程,動用重型機械剷平樓宇。

  • 1994年4月:清拆完工,原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南門石額、城牆基址等文物。

從黑暗之城到城市綠洲:公園設計與意義

九龍寨城公園於1995年8月正式開放,其設計蘊含深意:

  • 江南園林風格:以清初園林為藍本,分為「衙府緬昔」「南門懷古」等八景,融合歷史紀念與休閒功能。

  • 文物保留與展示:公園內修復清代衙門、陳列嘉慶古炮,並利用出土石板標記原城牆位置,使遊客能直觀感受歷史層次。

  • 生態與文化平衡:廣植本土樹種,並設置「龍津義學」遺跡解說牌,兼具生態保育與教育功能。

清拆後的社會影響與文化傳承

城寨消失雖解決了實體問題,卻留下文化空白:

  • 居民適應挑戰:多數居民遷入公屋後獲得穩定水電,但部分年長者難以適應新環境;手工業者如魚蛋工廠被迫轉型。

  • 文化符號的延續: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重現城寨場景,引發懷舊熱潮;日本探險隊繪製的精密地圖與模型,成為研究都市自發性結構的重要資料。

  • 獨家見解:城寨的高密度社群網絡雖混亂,卻展現了底層居民的韌性。今日香港的「劏房」問題,某種程度是城寨居住困境的現代縮影。

常見問題(FAQ)

  1. 1.

    九龍城寨清拆前的人口密度是多少?

    根據1987年調查,城寨佔地0.026平方公里,居住約3.3萬人,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25萬人,為當時全球最高。

  2. 2.

    清拆時是否遇到居民抵抗?

    是的,1991年仍有457戶拒絕搬遷,港府出動防暴警察協助強制遷離,最後一名居民於1992年7月遷出。

  3. 3.

    公園是否完全抹去城寨痕跡?

    並非如此。公園特意保留清代衙門、古井與城牆基址,並透過小徑命名(如龍津路)再現舊街巷格局。

  4. 4.

    城寨的「三不管」狀態何時開始?

    1948年後確立。當時港府清拆行動引發中英外交衝突,此後三方均未實質管轄,黑幫勢力趁機坐大。

  5. 5.

    為何日本團隊曾深入記錄城寨?

    城寨的密集建築與自組織文化被視為「現實版烏托邦」,1992年日本考察隊獲准進入繪製地圖,為賽博朋克文化提供靈感。

whatsapp:

00852 37264282 cs@scaffoldingcompanyhk.com
電話:00852 37264282
whatsapp:60540383
企業郵箱:cs@scaffoldingcompanyh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