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30
瀏覽次數:
嘿,各位正在為巷子搭棚防水煩惱的朋友們!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看似簡單卻暗藏玄學的話題。說真的,誰沒經歷過在狹窄巷子裡搭棚後,每逢下雨就擔心邊緣滲水的窘境呢?別擔心,作為在搭棚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搭棚顧問,我將用最直白的方式帶你一步步破解防水難題。
首先,咱們得明白巷子環境的特殊性。相比空曠區域,巷子通常狹窄且通風差,兩側牆體可能老化程度不一。更麻煩的是,邊角接縫處往往是雨水潛入的薄弱點。舉個實際案例,去年我們處理過荃灣一處老樓巷子搭棚,業主自行用普通矽膠填縫,結果半年後邊緣出現大面積滲漏。問題根源在於牆體潮氣未處理直接覆蓋,導致材料從內部脫落。
關鍵在於:防水不是簡單塗抹,而是系統性工程。你得考慮基層處理、材料匹配、結構設計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很多新手會忽略這一步,但說實話,基層處理決定了防水層80%的耐久度。如果基面有灰塵、油污或鬆動,再好的材料也白搭。
具體操作要點:
清潔徹底:用鋼絲刷清除牆面鬆動物,高壓水槍沖洗縫隙(注意避免水濺鄰居窗戶)。如果牆體有青苔或油污,建議用稀釋鹼性清洗劑擦拭,再用清水沖淨。
修補缺陷:發現裂縫時,若寬度小於3mm可用防水砂漿填平;大於3mm則需開V型槽,先用堵漏寶填充再抹平。記得我們之前有個客戶,就是在深水埗老巷施工時發現牆體有隱藏裂縫,及時用環氧樹脂注漿避免後患。
乾燥檢測:簡單測試法——將1m×1m塑料膜貼在牆面,24小時後若內壁無水汽才算合格。香港濕度高,必要時可用噴燈輔助烘乾(注意遠離易燃物)。
個人觀點:基層處理就像化妝前打底,偷懶的話後續步驟事倍功半。尤其香港多雨,牆體含水量常超標,務必耐心處理。
市面上防水材料五花八門,但巷子搭棚邊緣需重點考慮柔韌性和耐候性。根據我們搭棚顧問團隊的實踐經驗,推薦以下組合:
1. 結構密封首選聚氨酯密封膠
優勢:彈性率高達300%,能適應棚體與牆體的熱脹冷縮
施工技巧:擠注時槍嘴呈45°角,緩慢移動確保填滿縫隙,完成後用手指蘸水抹平表面
2. 強化防護用高分子防水卷材
例如TPO卷材,厚度建議1.2mm以上,搭接寬度需≥80mm
在轉角處可加鋪一層附加層,寬度不小於250mm以防開裂
3. 輔助防水塗料
聚合物水泥基塗料(JS塗料)性價比高,適合潮濕基面
若預算充足,可選滲透型環氧塗料,它能滲入牆體微孔形成結晶層
對比實驗數據:我們在元朗同一巷子做過對比,使用單純瀝青卷材的棚邊3個月出現翹邊,而"密封膠+卷材"組合的項目兩年未滲漏。
材料選對後,手法決定成敗。以下是經過實戰驗證的標準流程:
第一步:預處理接縫
清除舊有填充物,用壓縮空氣吹出縫內粉塵
若縫寬大於5cm,可先填入發泡膠墊底(減少密封膠用量)
第二步:多層次防水施工
底層密封:擠注聚氨酯密封膠,確保完全填充無氣泡
中層卷材鋪貼:從下至上滾壓鋪貼,搭接處用熱風槍焊接
面層塗料強化:塗刷JS塗料兩道,第二道與第一道垂直交叉塗刷
第三步:細部加強
棚體與牆體交界處宜做"陰角圓弧處理",可用水泥砂漿抹出R≥50mm的圓弧
排水口周邊額外塗刷防水塗料,並安裝不銹鋼防護網
關鍵提示:施工溫度5-35℃最宜,雨天絕對禁止作業。記得去年幫客戶在颱風前搶工,因空氣濕度超標導致塗料成膜失敗,不得不鏟掉重做。
根據我們搭棚顧問的維修案例,90%的失敗與這些失誤有關:
誤區1:只在外部填充,忽略內排水。應在棚頂預留泄水坡度,使雨水遠離接縫區
誤區2:材料過度節省。密封膠塗布量不足0.5mm厚度時,很快會開裂
誤區3:忽略鄰居協調。曾有大埔案例因防水層延伸至鄰牆引發糾紛,建議施工前簽署協議
很多人以為防水一勞永逸,其實在香港極端天氣頻發的背景下,定期檢查才是關鍵。我的建議是:
每半年檢查邊緣密封膠有無硬化、卷材是否鼓包
暴雨後重點觀察接縫有無水痕
發現小問題立即修補,避免擴大成結構損壞
說到底,巷子搭棚防水沒有標準答案,唯有理解原理、精選材料、精細施工,才能打造真正可靠的防護系統。
1. 舊牆體表面粉化嚴重,如何保證附著力?
可先塗刷界面劑(如環氧底漆),再用玻璃纖維網格布做增強層,最後施工防水主材。
2. 窄巷空間受限,大型卷材如何鋪貼?
建議選用寬度1m以下的卷材,或採用液態塗料系統。施工時可用特製窄輥筒分段塗布。
3. 防護層外是否需要裝飾處理?
可選擇彩色聚合物塗料或掛網抹灰,既能美觀又可增加一層防護。注意裝飾層不得影響防水層效能。
4. 與鄰牆接縫處能否完全密封?
需保留一定彈性空間,建議使用背襯棒+密封膠組合,避免熱脹冷縮導致開裂。
5. 極窄縫隙(<3mm)如何處理?
採用低模量密封膠或滲透型注漿料,配合專用注射工具緩慢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