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戲棚搭建技藝為何被稱為「隨建隨拆的建築智慧」?
嘿,各位朋友!你有没有想过,在香港这座摩天大楼林立的现代都市里,竟然还存在着一种不用一钉一铆,几周内就能“变”出一个可容纳几千人剧场的传统技艺?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项了不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棚搭建技艺。戏棚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戏棚就是一种用竹子和杉木临时搭建的流动表演场所。你可能在香港的神诞、太平清醮或盂兰胜会等传统节庆中见过它的身影。这种看似简单的结构,却蕴含着中国人数千年的建筑智慧。戏棚最大的特点就是“随建随拆”,材料可以重复利用,相当环保。想象一下,在元朗足球场、维多利亚公园,甚至蒲台岛的悬崖边,搭棚师傅们都能因地制宜地搭建出既稳固又美观的戏棚。戏棚搭建的悠久历史
说起来,戏棚搭建技艺在我国可是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根据学者考证,早在汉代就有竹架撑起的“棚阁”用于“百戏”表演,这可算是戏棚的雏形了。到宋代,更有搭建临时戏棚的文字记录。香港的戏棚搭建技艺可追溯到19世纪末。早期的戏棚以竹木结构为主,棚顶和棚身铺的是棕榈叶、葵叶、帆布或藤席。后来由于战乱,一些搭棚师傅从广东肇庆、东莞、宝安等地迁至香港,把他们当地的技术与香港本地的戏棚工艺结合,经过几代传承和改良,才发展成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戏棚的建筑材料与工具
你可能好奇,搭建一个戏棚需要哪些材料?其实材料相当简单,主要是:工具更是简单到让人惊讶:锯子、锥子、手套,就这么几样。老师傅们就是靠这些简单工具,创造出可容纳数千人的临时建筑。
戏棚搭建的核心智慧
戏棚搭建最令人惊叹的地方,在于它蕴含的科学原理和实用智慧。老师傅们“以眼丈量”、“以手作尺”,不依赖现代测量工具,全凭经验判断。结构设计有讲究
戏棚的设计考虑了力学和人体工学原理。比如,戏棚架上竹竿的间距约为三尺(约1米),这正好是人体肩膀与坐股间的标准距离。这种尺寸既提升了搭棚效率,也保障了师傅的工作安全。戏棚的重量传递也很有讲究:从棚顶开始,重量通过不同类型的杉木构件层层递进,均匀传送到两排并列的主力柱及四周的辅助结构,有效分散每个构件的承重量。两种主要戏棚类型
- •“龙船脊”(又称“龙船厂”):结构相对简单,低矮扁平一些,用于每年例行的节庆活动
- •“金钟”棚(大型的称为“大金钟”):规模一般更大,能容纳上千人,用于规模较大的活动
搭棚师傅会根据场地地形、观众人数和节庆活动要求,选择合适的戏棚类型。
戏棚搭建的工艺流程
搭建一个戏棚,可不是随便堆堆竹子那么简单。老师傅们有一套严谨的流程:- 1.勘察场地:首先观察现场环境和地势,确定戏棚结构和朝向。上演“神功戏”的戏棚一般建于庙宇或醮场的“神棚”前面,戏台的中轴线须和庙宇或“神棚”正面相向,以便“神明欣赏”上演的剧目
- 2.从后向前搭建:师傅们会从后台部分搭起,向两侧延伸,再起高度构建棚顶
- 3.绑扎固定:不用一钉一铆,全靠人手用胶篾带绑扎竹子和杉木的连接点
- 4.
整个过程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和绘制结构图,全凭师傅的经验和判断。戏棚搭建的挑战与创新
你别看戏棚是临时建筑,师傅们面临的挑战可不少。比如在蒲台岛悬崖边搭建戏棚,不仅地势险峻、高低不平,还要应对强劲的海风。有经验的老师傅会通过加大用料来增强支撑力,还会巧妙设计让戏棚延伸到覆盖整个庙宇,防止下雨时进水。陈煜光师傅是香港戏棚搭建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他曾在元朗厦村乡为十年一次的太平清醮活动搭建了一个可容纳3000人、足有8层楼高的大戏棚。他甚至创新地在“大金钟”戏棚顶部设计了三层结构,改善通风和采光。
戏棚文化的现状与挑战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戏棚搭建技艺正面临传承危机。老师傅渐少,新人难寻
目前全香港只有约20多名熟练的搭棚师傅,戏棚搭建公司仅剩两间。陈煜光师傅坦言:“搭建戏棚风吹日晒,实在太辛苦。现在社会发达,年轻人选择工种多,薪资待遇也不错,为何一定要受这份苦?”确实,搭戏棚工作强度大,环境艰苦,要爬到十几层楼高,在烈日下四十多度气温中工作,朝六晚八,而且神诞或盂兰胜会有指定日期,必须在截止前完成搭建,即使红雨、黑雨也要赶工。这样的工作条件,确实很难吸引年轻人入行。疫情冲击与转型困难
过去三年的疫情对行业更是雪上加霜。所有节庆活动都要取消,搭戏棚师傅没有收入,只好转行做其他建筑工作。即使有些搭建筑棚的人也会搭戏棚,但转行后就不再回头。戏棚的文化意义与保护努力
尽管面临挑战,但戏棚在香港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戏棚不仅是演出场所,更是社区凝聚的重要空间。以往戏班到乡镇演出时,乡民不惜走几里路来看戏,戏班还会安排“天光戏”演出,让乡民可以通宵看戏或在戏棚内休息到天亮。这种戏棚经历在许多老香港人心中留下了美好回忆。保护与推广措施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非遗技艺,香港社会各界正在努力:- •非遗名录保护:戏棚搭建技艺于2017年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资肋计划:香港特区政府2019年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助计划,支持对戏棚搭建技艺的资料搜集和研究
- •教育推广:通过举行“同乐日”活动、教师工作坊等,促进更多人了解这项技艺
- •文化记录:2019年纪录片《戏棚》参展香港亚洲电影节,并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我个人觉得,戏棚搭建技艺不仅是门手艺,更是一种活的文化遗产。它体现了中国人因地制宜、灵活变通的智慧,也展现了传统与现代可以和谐共存的可能。虽然面临传承困难,但只要还有像陈煜光师傅这样的传承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这项独特的技艺就有希望继续在香港绽放光彩。对了,说到支持,我们搭棚顧問也一直关注香港本土文化的保护,认为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无论是修理家电还是搭建戏棚,都需要专业技艺和匠心精神,这点上我们是相通的。 常见问题
戏棚虽然不用钉铆,但通过师傅精湛的绑扎技术和力学设计,结构相当稳固。材料上竹子的柔韧性高,即使遇到强风或意外,其破坏性也相对较低。根据规模大小不同,一般需要数周甚至数天。例如元朗厦村乡十年一届太平清醮的大戏棚,需要40多天搭建。戏棚规模灵活,小型的可容纳百余人,大型的如“大金钟”棚能容纳数千人。陈煜光师傅十年前在厦村乡搭建的戏棚甚至可容纳约6400人。戏棚多与传统节庆活动相关,如神诞、太平清醮、盂兰胜会等,这些活动有固定日期,因此戏棚也在特定时间出现。目前主要通过师徒制口传心授。但由于工作辛苦、收入不稳定,年轻人入行意愿低。一些机构正尝试通过工作坊、纪录片等形式推广,吸引年轻人了解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