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棚大工技艺传承,安全操作全指南
你是否曾好奇,城市高楼外墙上那些纵横交错的竹棚架是如何搭建起来的?这些看似简易的结构背后,凝聚着竹棚大工们代代相传的智慧与技艺。作为建筑行业不可或缺的传统技艺,竹棚搭建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门科学,涉及力学计算、材料选择和安全管理等多方面知识。竹棚大工是建筑行业中专门从事竹棚搭建的技术工人,这一职业可追溯至古代有巢氏"构木为巢"的时期。在澳门和香港等地,搭棚业被视为"三行"之一(即泥水、木工、搭棚),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竹棚大工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搭建技术,还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根据建筑结构特点灵活调整方案。为什么竹棚技艺能历经千年而不衰?关键在于竹材本身的独特优势。竹材被称为"植物钢筋",具有弹性好、坚韧性强、重量轻等特性。相较于金属棚架,竹棚更具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复杂建筑外形,且成本更低廉。正因如此,尽管现代建筑技术飞速发展,竹棚在中小型修葺工程和特殊场景中仍不可替代。竹棚大工的职业成长路径通常遵循传统的师徒制。从学徒到师傅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学师3年可成为中工,再经过2-3年实践可晋升为大工,而要成为师傅级人物,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这种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确保了技艺的扎实传承。搭建竹棚的首要步骤是材料选择。主要材料包括竹竿、篾(固定材料)、安全尼龙网和铁丝等。竹材通常选用篙竹和毛竹,其中毛竹较为粗壮,多用于承重部位。优质的竹材应具备顺直、浅棕色、无裂纹等特点,竹龄以3-5年为佳。工具准备方面,竹棚大工需要配备搭棚刀、搭棚锯和小型钳等基本工具。现代搭棚业已多采用新型木工锯代替传统竹锯,搭棚刀主要用于裁剪胶篾,而小型钳则用于裁剪铁丝。安全装备包括手套、安全帽和安全带等,这些都是保障作业安全的必要物品。材料处理有其独特工艺。竹材需垂直放置于室内风干至少3个月方可使用。传统竹篾需提前浸泡软化,但现在多已被尼龙篾和胶篾取代,这些新材料更轻便且易于大量生产。竹棚搭建有一套系统化的流程。首先需要进行场地规划和定位,按照设计好的尺寸确定四个角,确保角度准确后打下定位桩。然后是地基处理,沿定位线将插竹架的地基铲平夯实,这是确保棚架稳定的基础。搭建过程通常从底部开始,环绕建筑物外围搭建竹架(围棚)。关键步骤包括:- •立杆设置:垂直的竹竿(行内称为"柱"或"针")按一定间距固定,主竹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4米
- •横杆绑扎:最下面的横杆称为"打底",其余称为"牵",绑扎时需牢固
- •斜撑加固:斜杆(称为"畅")用于增强整体稳定性,在水平或垂直量度的距离必须少于20米
绑扎技术是竹棚大工的核心技能。胶篾绑扎需采用"上下"和"左右"交替的方式,在同一位置重复五次,确保牢固。传统的"打戒指"方法可有效防止横杆移位:先于立杆上绕两圈,再进行后续步骤。高空作业安全是竹棚搭建的重中之重。根据安全规范,竹棚的任何部分都必须由构造良好及坚固的物料造成。竹棚必须由具资格人员指导及受过训练的人士架设、更改或拆卸。个人防护系统是保障安全的关键,包括安全吊带、独立救生绳和固定锚点。安全吊带必须系于可承受不少于6千牛顿拉力的固定点。此外,竹棚上必须设置适当及密铺的工作台和安全上落设备。定期检查制度不可或缺。已搭建的竹棚须由具资格人员每月定期检查,并填写认可表格。在恶劣天气(如暴雨、强风或台风)过后,必须重新检查棚架结构,确认未受损后才可继续使用。一名优秀的竹棚大工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不仅要有熟练的技术,还需要敏锐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和力学知识。搭棚作业不需要设计图则,全靠师傅"以心为图,以眼为尺",依据经验进行现场设计和心算力学。当前行业面临青黄不接的挑战。在澳门,搭棚师傅平均年龄逾50岁,最大的近70岁,本地棚工与内地棚工比例约为1:3。为应对人才断层,棚业工会在积极开办培训班,提供实飞津贴吸引新人入行。薪酬方面,熟手竹棚大工日薪可观,在澳门可达1500澳门元,而在香港甚至可达2500港币以上。高薪酬反映了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随着技术进步,竹棚技术也在不断创新。青年鸽飞棚捉鸽辅助装置等新型设计,通过机械装置实现顶棚升降,使操作更安全高效。这种创新解决了传统飞棚捉鸽时的混乱和压力问题。竹棚的应用领域也在扩展。除传统建筑外,竹结构还广受建筑师及艺术家喜爱,用作艺术或展览装置。竹材环保特性(生长快、污染低)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行业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香港和澳门等地已出台详细的安全规程和培训标准。香港劳工处与职业安全健康局还推出"高空工作防堕装置"资助计划,帮助中小型承建商购买安全设备。竹棚大工这一古老职业正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随着模块化竹棚、混合材料棚架等新技术的出现,竹棚技艺需要与时俱进。但无论如何发展,安全意识和工匠精神永远是这一职业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