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18
瀏覽次數:
在香港這個寸金尺土的城市,許多餐廳甚至住戶都會考慮利用室外空間搭棚做飯。但這背後涉及的消防法規和安全問題,你真的了解嗎?今天搭棚顧問將從多個角度深入探討室外搭棚煮食的消防規定,幫助你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安全使用室外空間。
室外搭棚是否合法完全取決於具體情況和遵守的規範。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根據消防條例,並非所有室外空間都允許搭棚做飯。關鍵因素包括搭建位置、材料選擇和使用方式。
例如,若在消防通道或大廈逃生路徑上搭棚,則絕對不被允許。消防通道是火災發生時供消防車通行的道路,也是人員疏散的"生命通道",必須保持暢通無阻。曾有案例顯示,有餐廳在後巷搭建鐵棚做廚房,被舉報後相關部門核查確認其阻塞巷道,存在安全隱患。
另一方面,如果是在私人土地或獲得許可的區域,使用符合防火標準的材料搭建臨時煮食設施,並遵循相關安全規定,則可能是被允許的。這需要業主提前了解當地具體法規並申請相關許可。
明火使用是室外搭棚煮食中最需要關注的環節之一。與普遍認知不同,餐廳能否使用明火並不取決於商場的統一規定,而是取決於場所有無燃氣接入條件和安全措施。
根據消防標準,使用明火的廚房區域應靠外牆佈置,並採用耐火極限不低於小時的防火隔牆與其他區域分隔。對於設置在地下且建築面積大於平方米或座位數大於座的餐飲場所,通常不准許使用燃氣。
在室外搭棚中使用明火還需注意:
防火間距:與相鄰建築物保持足夠距離
通風條件:確保油煙能有效排出
消防設備:配備滅火器、消防沙等應急設備
保持消防通道暢通是室外搭棚的首要原則。消防車通道的淨寬度和淨空高度均不應小於米,這是消防車輛通行的基本要求。
對於高層建築,還需要設置消防登高面及救援場地,這些區域同樣不得做其他用途。消防登高操作場地的長度和寬度分別不應小於米和米(對於建築高度大於米的建築,則不應小於米和米),且場地靠建築外牆一側的邊緣距離建築外牆不宜小於米,不應大於米。
若在社區內搭棚,還需注意與其他建築物的防火間距。例如,災區過渡安置點中,防火分隔區之間的防火間距不應小於米,而帳篷和篷布房與其他過渡安置房之間的防火間距不應小於米。這些標準可作為日常搭棚的參考。
選擇防火材料是確保室外搭棚安全的基礎。根據消防技術標準,搭棚材料應優先選擇不燃或難燃材料,以降低火災風險。
對於篷布類材料,其阻燃性能需符合相關標準,如參照《阻燃篷布通用技術條件》GA的規定,採用橡膠或塑料雙面塗層化纖篷布應具備良好的阻燃性能。
此外,電氣線路的安全也不容忽視:
室外線路應穿金屬管或使用B級電線電纜套管明敷
配電箱需採取防雨措施
避免在棚內使用大功率電熱器具
定期檢查線路,防止老化短路
在香港申請室外搭棚煮食需要經過一系列程序。首先需要向建築物管理單位或業主立案法團申請,獲得同意後再向消防處和屋宇署等部門提交方案。
申請材料通常包括:
搭棚平面圖和結構圖
防火材料證明文件
消防設備配置計劃
緊急疏散路線圖
安全責任承諾書
整個流程可能需要-週,具體時間取決於地區和規模。建議在正式申請前咨詢專業的搭棚顧問,避免因方案不合規而反复修改,延誤時間。
根據我們多年的經驗,室外搭棚煮食要同時滿足法規要求與實用性,需從設計階段就綜合考慮消防安全因素。“預防勝於治療”這一原則在消防領域尤為重要。
我們建議定期進行防火巡查,確保消防設施完好有效,並對員工進行消防培訓,使他們掌握滅火器使用方法和疏散引導技能。滅火器使用要記住“拔銷子、握管子、壓把子”的口訣,在火災初起階段迅速撲救。
問:室外搭棚煮食最容易犯的消防錯誤是什麼?
答:最常見的錯誤是占用消防通道和缺乏必要的防火間距。很多人只考慮空間利用的便利性,忽視了應急救援的基本要求。
問:小型攤檔是否需要申請消防許可?
答:無論規模大小,只要涉及室外煮食活動,都應符合消防規定。小型攤檔可申請簡化程序,但安全標準不降低。
問:室外搭棚中使用電力煮食是否無限制?
答:不是。即使是電力煮食,也需考慮線路負載、防水和過載保護等問題,每套設施的用電負荷應合理規劃。
問:發生消防問題會被如何處罰?
答:根據消防法例,占用、堵塞消防通道的行為,單位可能被處以千至萬元罰款,個人則可能被處警告或元以下罰款。
問:如何判斷材料是否防火?
答:正規建材應有消防認證標識,可要求供應商提供檢測報告,重點關注材料的燃燒性能等級,最好選擇A級不燃材料。